样板党支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思政 >> 样板党支部 >> 正文

红色财菁话长征 | 第二期《林伯渠——马灯下的红色“大管家”》

发布日期:2025-11-03    作者:      点击: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,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林伯渠当时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。大家可以想象,一支庞大的队伍,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,跋涉在雪山草地之间,什么最重要?是粮食!是弹药!是御寒的衣物!

林伯渠的肩膀上,就压着这千斤重担。他的形象,成了长征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:一位年近五旬、鬓发斑白的老战士,一手提着那盏从不离身的马灯,一手拄着拐杖,背上还背着一摞账本。白天,他和战士们一样艰难行军;夜晚,当队伍休息时,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

在宿营地的篝火旁,或是借着那盏马灯微弱的光,他埋下头,一丝不苟地清理着当天的账目。每一粒粮食的分配,每一块银元的开支,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同志们看他太辛苦,劝他:“林部长,这些琐事明天再算吧。”他却总是摇摇头,严肃地说:“我们管的不是琐事,是革命的命根子。党的经费来之不易,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。”

过草地时,粮食极度匮乏。他亲自检查部队的筹粮情况,严格要求公平分配,自己却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、啃树皮。他那盏马灯,不仅在黑夜里照亮了账本,更照亮了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——我们有这样一位清廉、负责的“管家”,再苦再难,我们也一定能走下去!

25771

到了延安,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席,林伯渠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大管家”。他住的窑洞和普通干部没什么两样,一张旧桌子、一把破椅子、一张硬板床,还有那盏陪伴他多年的马灯。

他掌管着整个边区的财政经济,权力不可谓不大。但他给自己定下了“三不”原则:不假公济私、不搞特殊化、不以权谋私。

有一次,他的孩子想让他批点条子,行个方便。林伯渠听后非常生气,他指着那盏马灯,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们看这盏灯,它为什么能一直亮着?因为它的油是公家的,一点一滴都要为公家照亮。我这手中的权力,就像这灯里的油,是党和人民给我的,只能用来为公家办事,为百姓服务,绝不能为自家添一丁点‘私亮’!”

他的话,像警钟一样,回荡在窑洞里,也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中。在他的带领下,边区政府的财政工作井井有条,为前线抗战和后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他倡导的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不仅解决了经济困难,更孕育了光耀后世的延安精神。

37251

同志们,林伯渠同志的马灯,早已熄灭在历史的烟尘里。但那盏灯所象征的精神之光,却穿越时空,依然璀璨!

它是一盏信仰之灯。照亮了一位老革命家对党的无限忠诚,对革命事业的绝对负责。

它是一盏清廉之灯。映照出一位共产党人“清清白白做人,干干净净做事”的高尚品格。

它是一盏担当之灯。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公仆情怀。

26333

今天,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进行着新时代的“长征”。我们可能不再需要提着马灯走夜路,但我们同样需要林伯渠同志身上的那种精神——那种对事业的极致负责,那种对人民的无限深情,那种对纪律的严格遵守,那种对诱惑的坚决抵制。

这盏精神的“马灯”,应该悬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。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,想想他深夜灯下算账的执着;当我们面对利益的诱惑时,想想他“不以权谋私”的铿锵誓言;当我们感到疲惫和懈怠时,想想他年近半百依然长征不倒的坚韧。

同志们,让我们都成为这盏“马灯”的传承者吧!让我们以林伯渠同志为榜样,点亮心中的信仰之光、清廉之光、担当之光,在自己的岗位上,当好新时代的“管家”和“勤务员”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贡献我们全部的光和热!

422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