样板党支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思政 >> 样板党支部 >> 正文

第一期《扁担银行的长征密码》

发布日期:2025-10-26    作者:      点击: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。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,在行长毛泽民的组织下,连同全体工作人员,被整编为一个特殊的队伍——第十五大队。

他们的任务无比艰巨:将整个苏区的“家底”———包括黄金、银元、纸币和贵重物品,全部挑在肩上,跟随大部队一起长征。

“金库”的构成:这160多担物资中,有筹备已久的战争经费,有苏区人民支援的物资折款,也有银行自身的资产。其中大部分是沉重的银元(俗称“现大洋”),也有便于携带的金条、珠宝和国民党区域的货币。

队伍的构成:这是一支由金融专家、会计、出纳、挑夫和保卫战士组成的特殊连队。一百多名运输员,每人挑着约65-70斤的担子。他们不是战斗部队,却护卫着比生命还重要的革命命脉。

594EA

在日行百里的急行军中,“扁担银行”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严谨的运作模式:

1、绝对忠诚,分文不差:

每个银元箱子都贴着封条,由两人以上共同看管。

每到一地宿营,无论多累,第一件事不是休息,而是清点物资,确保账实相符。在微弱的油灯下,会计们拨打着算盘,核对账目,必须做到“分文不差”。

2、精打细算,保障供给:

“扁担银行”是红军的“移动央行”和“随军财务处”。部队需要采购粮食、发放津贴、安置伤员时,经费都从这里支出。

毛泽民、林伯渠等人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财务制度。每一笔支出都要有根有据,超过一定数额必须由高级领导批准。在极端困难中,这种对制度的坚守,确保了有限的经费能用在了刀刃上。

2、灵活应变,轻装前行:

在湘江战役这样的危急关头,为了快速突围,上级决定轻装。银行工作人员忍痛将沉重的印钞机、X光机等设备埋藏或销毁。

最艰难的决定是销毁苏区纸币。为了不让持有苏区纸币的群众吃亏,红军在沿途张贴布告,告知群众可用此纸币到指定地点兑换物资,或等革命胜利后兑换。同时,他们将易于流通和保值的银元、黄金保留下来,成为了后续长征中最坚硬的“硬通货”。

98501

“扁担银行”的故事,精髓不在于他们挑了多少财富,而在于他们如何守护和运用这些财富。

1、忠诚可靠的“守财”精神:

运输员们挑着沉重的银元,自己却经常饿着肚子。他们深知,肩上的担子关系着整个红军的存亡。“人在款在” 是他们无声的誓言。穿越枪林弹雨,翻雪山过草地,没有发生一起监守自盗的事件。

2、精益求精的“会计”精神:

在生死一线的行军路上,他们依然坚持做账、盘点。这不是迂腐,而是对革命事业极度负责的态度。这种严谨,是红军区别于旧式军队的重要标志,体现了人民的军队对公共财产的敬畏。

3、服务全局的“担当”精神:

“扁担银行”的最终目的不是“守财”,而是“用财”以支持革命。在遵义期间,他们利用携带的银元,积极组织采购,为部队补充了给养,并尝试发行纸币,活跃当地经济,用行动宣传了红军的信誉和政策。

CADA7

“扁担银行”最终在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时,第十四大队的银元担子,从出发时的160多担,依然剩下好几担的黄金、银元和珠宝。他们奇迹般地保住了革命的金融火种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长征的胜利,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也是组织、后勤、信念的全面胜利。“扁担银行”的会计和运输员们,用他们的铁肩、铁脚板和铁算盘,在另一条无形的战线上,为长征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

他们肩上挑起的,不仅是金银,更是:中国共产党的经济信誉、红军永不褪色的忠诚与纪律、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对于光明未来的全部希望

这,就是“扁担银行”这个故事穿越时空,至今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的原因。

50D95